人一定要正、方,才能圆
在人际交往和个人修养的层面,有一种误解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即认为“圆融”与“正直”是相互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圆融”是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它的起点应该是“正直”。如果“圆融”包容了“正直”,那它可能就会变成“圆滑”、“乡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人们必须首先做到“正”、“方”,然后才能谈到“圆”。缺乏“正”、“方”的基础,“圆融”就会变成无原则的妥协。没有原则的人,往往会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真正的“圆融”是建立在“正直”的基础上,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保持一种包容的心态。即使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紧抓别人的错误不放。
“圆融”的核心在于不计较细微的瑕疵。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就必须严肃处理。比如,有人面临抉择,做某事会让自己产生“不慈悲”的想法,但不做又会带来损失。这时,我们应该明白,慈悲是建立在自己能承受损失的范围之内。如果因为慈悲而使自己无法生存,那就变成了害人,不是真正的慈悲。
同样的道理,“节制”与“成长”也并非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上,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节制”意味着不要过于急躁求进,因为发展过快可能会导致后续乏力,而且容易忽视周围的问题。我们必须踏实前行,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急于求成,那么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只有看清楚脚下的路,稳步前行,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如同行走在深渊边缘或薄冰之上,我们必须保持谨慎的心态,这就是“节制”。但为了实现“成长”,我们还需要不断向前。在平坦的路上可以加速前进,在险峻的路段则需要控制自己的步伐。控制自己并非停滞不前,而是谨慎前行。这就像在积雪的山中行走,必须时刻警惕雪崩的危险,轻声呼吸。这时一定要有所“节制”,否则鲁莽行事只会带来危险。
人生的过程就是在“节制”中不断前行。正是因为我们懂得“节制”,才能安全前行。不知节制可能会带来危险,让我们在起步时就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