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占吉凶
在神秘的殷商时期,龟甲灼卜是主导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当炽热的火焰舔舐龟甲时,噼啪之声随之响起,这声音被解读为神的旨意。同时出现的龟甲裂缝,被占卜者视为蕴含无穷玄妙的指引。这些裂缝,如同命运的密码,刻录下卜辞的重要内容。正如郭沫若所感叹的,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千载后人神往。
甲骨文,是青铜时代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的文字,简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等。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被发掘,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最古老而极致的书体。商王几乎每事必卜,因此甲骨文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商代阶级和国家的面貌。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如众、刍、羌、仆等。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各级官吏如臣、尹、史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等,并设有监狱"坟"。甲骨文中还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为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提供了直接线索。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这些都在甲骨文中有所体现。
龟甲灼卜的原理深不可测。取合适的龟甲,经过清洗供奉后置于祭坛火种之中。祭师口诵道词,舞动法杖,经过某种失传已久的仪式后,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纹。这些裂纹具有随机性,因其龟甲的纹路大同小异,通过判断裂纹经过的龟甲区域,以求得对未来的解答。这一过程类似于一套密码系统,解读规则和密匙映射明文的过程颇为相似,只是其中规则较为复杂多变。
商代的卜骨和卜甲是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历史文物和宗教文物之一。卜骨主要是用牛的肩胛骨,另外也有羊骨、猪骨,并且出现了鹿骨,少量用龟甲。中晚期以后,卜骨卜甲并存,有时卜甲还要多于卜骨。以兆象判断吉凶的占卜活动在殷商时期非常盛行,是商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甲骨文就是古人利用这些甲骨进行占卜后,刻写的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一发现也表明当时的中原文化已经传播到了合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