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纪年吉凶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确定了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称之为黄道。太阳、月亮和主要行星的运行轨道都在黄道上下各9°的范围内,这一带状区域被称为黄道带。
以地球为观测点,以恒星为背景,古人观测到木星在黄道带中的运行周期约为11.8622年,完成一次天空运行一周。这12年中,木星会经过黄道带中的十二个特定区域,每个区域都拥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如星纪、玄枵等。通过观察木星的位置,可以判断所处的年份,因此木星也被称为“岁星”。
这十二个星次与十二地支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例如星纪对应丑,玄枵对应子等。为了更准确地观测和记录日月五星的位置,古人选择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标记。这些星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包含七个星宿。这二十八宿与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相对应,每组都有七个星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木星每年移动的位置会超出一个星次一点,这种现象被称为“超辰”或“超次”,但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一个想象的星辰“太岁”来代替木星的运行。太岁每十二年经过黄道一周,其运行方向从东向西,与十二地支的运行方向一致。天干与地支相配合纪年的方法起源甚早,至少商代已见使用。天干有甲、乙等十个,地支有子、丑等十二个。对应的十二地支的“岁阴”有了特定的名字后,天干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为“岁阳”。如此一来,古人便可以更为详尽地记录和预测天文现象了。《尔雅释天》中的十天干与史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命名方式的不同。在《尔雅》中,天干与岁星之名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名称,如太岁在甲时称之为阏逢,在乙则为旃蒙等等。每个天干都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充满古典韵味。而《史记历书》中的写法则有所不同。这种天干纪年法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天文训》。但从西汉时期开始,这种纪年方式还未普遍通行。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干支正式被用于纪年。
对于十二地支,《尔雅释天》也有详细的描述。太岁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名称,如太岁在寅时称为摄提格,这一命名方式与岁星和太岁名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离骚》开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里的“摄提”就是寅年的意思。再如《资治通鉴》中的句子,“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也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表达的年份。《尔雅》中的十二地支命名方式与天干类似,富有古典韵味。同时它也体现了古代纪年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除了干支纪年之外,古代还有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这些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流逝的独特理解和记录方式。这些古老的纪年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