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修行 易经与修行的关系详解
佛法和易经哪个境界高
浅显地讲,
易经是数理,仅仅属科学范畴,在佛法里称世间法,数理是难懂的。
而佛法包括哲学,科学,佛法是相对于世间法,佛法是出世间法,佛法是无边的,所以一切世间法也是佛法。佛法也是难懂的,佛法是难懂的,这个难在听闻难,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听闻佛法,只是彼云已云;理解难,多数信徒也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信难,多数人只是迷信,看见别人烧香磕头得好处,自己也跟着烧香磕头。
听闻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而搞易经研究,充其量也是摆摆摊,哄哄路人。
简述《易经》中的20个修身奥秘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易道广大,洁静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1、潜龙勿用出自《易经》乾卦。潜龙就是潜在水底的龙。这是要告诉你,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不要随便做出什么大动作。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的隐士,潜龙是有德行的隐士,“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人间的繁华不能搅扰他安静的心;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也不会觉得难过烦闷。
2、亢龙有悔出自《易经》乾卦。飞的过高的龙会有悔恨。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日中而昃。做事情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转变,好事就会开始慢慢变坏。亢,就是穷高,只知道往高处飞,知进不知退。这样做一定会有悔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乾卦文言。健是刚健的意思,天刚健,所以阴阳交合,万物生长,四季变化相推。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要效法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4、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坤卦文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援,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5、君子以成德为行出自《易经》乾卦文言。什么叫“以成德为行”?就是说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为行动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都说,生活就是修行。在古人那里,也确实是这样,“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这些都不需要刻意为之,都在个人的生活中。
6、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陂是坡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去就会有来。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养,引申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也。谦卦是64卦当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
8、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第三十二卦是“恒卦”,其卦辞大意是,这一卦象征恒久,亨通,没有过错,利于守持正道,利于前行。后来,《易传》对这一卦解释说,天地执行规律就是恒久不停的,日月顺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而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永久保持美德而能教化社会;观察这些恒久的现象,天地之间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9、君子以同而异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
1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出自《易经》第四十二卦益卦。这两句话和《论语》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有些类似。“迁”就是改变的意思。
11、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语出自《易经》的第四十六卦升卦。《升》卦谈的是上升之卦,亦犹其爻辞所说的“升阶”之义。君子也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进修,由小处着手,累积成高大的德行或者功业。
12、君子以果行育德这句话出自《易经》蒙卦。一般都将“果行”理解为果断的行动,其实这有些说不通。果断和武断区别有多少?什么果断的行为可以培育道德?果是植物结出的果实,放在人身上,就是指行动要有结果,也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做事,不要空谈,不要没有结果就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培养人的德。
13、日新之谓盛德这句话本来是讲阴阳变化的,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世界时时都在变化,万事万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大学》里面讲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说君子修身,应当效法阴阳变化日新,不断提升自己,改掉过错。
1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语出《易·系辞下》尺蠖(huò)虫名,体细长,爬行时一屈一伸。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蛰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伸展向前;蛇类冬眠潜伏,是为了保全身体。比喻人暂时忍辱求全,是为了日后有更大的发展,泛指回圈往复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
15、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周易·系辞下》。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器”可以指学问、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深藏不露,还不要表示出来。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有“器”还要看时机。历史上,很多人物有能力,有才,生不逢时,没有好的时机,所以也就埋没了。你有了本事,机会未到,命运未到,也是没有用的。虽然时机和机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却可以时刻警惕,做到时机来的时候,一下抓住。这就很厉害了。
16、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一般人都是上交谄,下交渎。
17、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几就是苗头,兆头;作就是行动,有所作为。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易经》这本书把变化讲得非常透彻。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君子修身做事,一定要善于发现这些变化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机会稍纵即逝,不要一天一天地拖着。
18、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自身安定了,才能有所行动;推己及人以后,再有所言语;和别人有了交情以后,才会有所求。这三句话后面还有句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可见《周易·系辞传》认为这三个方面度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19、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古人论易,有三易说,变易、简易、不易。《易传》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意思就是万物的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这里推究道人事上、修身做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变”字。
20、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佛教与易经有联系吗
佛教和易经的区别联系如下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文化的瑰宝,学术思想的源泉,她关系到“心物一元,天人合一”的大学问,文字非常简约却蕴含了大道理。而且一义多涵,用卦象来譬喻模拟事物的形象和变化。
比如系辞传中说到“生生之谓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明了天地生化万物,它的本能就是“生生”就是“变化”,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讲,如日升月恒、朝夕晴雨、春生秋实、沧海桑田。
以社会演进来讲,如国家兴亡、社会盛衰、政治兴革、经济起伏。以人事机遇来讲,如得失成败、悲欢离合、吉凶悔吝、否极泰来。
这一切事事物物自古至今都离不开这些个变化规律。这就让我们想起一句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
天道、地道的演化,直接间接、有形无形,都影响着人道的精神、思想、修养、学问、事业、家庭、婚姻、寿夭、得失、成败。所有的一切事事物物,虽然在千变万化之中,终有其不变的法则,以支持其变。
学易,是在探求便易的现象,寻求不易的法则,来确定我们做人处事的方针,指导我们应变的方法,一个人的格局、胸怀、家庭、事业、人生也就随之而改变了。
佛教讲的是因果循环,要大家看到真理实相,熄灭自己的贪和瞋,最终心和虚空一样宽广无边,包容一切,处于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对无错的状态而行于中道;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意是让芸芸众生破迷开悟,明性见性,通过修学佛法,增长智慧,认识人生宇宙的真象,断除人们的各种痛苦烦恼,净化心灵,使人们的精神意识升华到清净快乐美好的境界。
所以原始的佛教并非宗教,它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方法是明心见性,继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