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蛊卦婚姻 蛊卦
周易 山风蛊 帮忙解下卦!
山风蛊大吉大得
山风蛊卦像上艮下巽蛊卦读 gǔ
蛊卦山下有风,风被山阻止不流通,静止不动,腐败之像。蛊惑,败家子,侵饰,发生事端之凶,治理整顿。任凭大风劲吹,我自巍然不动而静守。良为体凶,巽为体谋事可成,小孩多病,损小口。脾胃欠佳,鼻敏感,嗅觉灵,背沉,ì患,有被蛇、犬、牛咬伤惊吓之险。
原文蛊①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②。
译文蛊卦大吉大利。利于涉水渡河,但须在甲前三日之辛日与甲后三日之丁日启程。
注释①蛊,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巽,巽为风。高山沉静,喻贤人稳居其位;风行山下,喻百姓蒙受教化。于是贤愚得位,风吹草偃,国事可为,功业可就,所以卦名曰蛊。蛊,《广雅?释诂》“事也。”②先甲三日,即甲日前三天,即辛日。后甲三日,即甲日后三天,即丁日。高亨说“我国上古历法每年十二月(有闰月,置岁末)。每月三旬。每旬十日,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字记之。每旬之第一日为甲日,第二日为乙日,第三日为丙日,余以类推。据甲骨刻辞,殷代已用此历法。”
原文《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译文《彖辞》说蛊,上卦为艮,艮为刚,下卦为巽,巽为柔,所以说刚上而柔下。下卦为巽,义在谦逊,上卦为艮,义在静止,所以说谦逊而沉静,所以卦名为蛊。“蛊卦,弘大通泰”,这是天下大治之象。“利于涉水渡河”,此行乃有所事事。“甲前三日为辛日,甲后三日为丁日,从辛至丁共七日”,“七”正是易卦爻数的
循环周期,这是以天道运行为依据的。
注释①天行,天道。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其间为七日。高亨说“《彖》传以为天道至七而复,盖以天道之四时为据。以古代之气候学言之春夏阳气处于统治地位时期共为六个月。秋冬为阴气处于统治地位时期,共为六个月。阴气自正月起,退出统治地位,至七月(正月后第七个月)又进入统治地位,是阴气至七而复。阴阳二气皆至七个月而复,终则又始,循环不已,即《彖》传所指‘终则有始,天行也’。”易卦爻数为六,依次上升至第七爻,则复于原爻,这也是依据至七而复的“天道”。
原文《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文《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巽为风,贤人如山居于上,宣布德教施于下,所谓山下有风,这是巽卦盼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吹拂万物的风,从而振救万民,施行德教。
原文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①。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文
初六继承父业,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固然没有灾害,即使遇到危险,乃吉利。
《象辞》说继承父业,意思是继承其父遗志。
注释
①干,借为贯。《尔雅?释诂》“贯,习也”。习,即继承。蛊,《序卦》“蛊者,事也。”考,于省吾说“考、孝金文通用。有子考即有子孝。”《象辞》释考为父,与经意有出入。
原文
九二干母之蛊①,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文
九二继承母业,则吉凶不可卜问。
《象辞》说继承母业,九二处下卦中位,爻象显示其人得中正之道。
注释
①干母之蛊,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没有地位,受刭轻蔑歧视,儿子如果继承母亲的意旨则为不吉利。但《象辞》释此爻辞显与经意不合,盖以九二爻位为据。
原文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也。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文
九三继承父业,即使稍有过错,也不会出大问题。
《象辞》说继承父业,最终不会遭逢灾难。
原文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①。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②。
译文
六四光大父业,施行起来困难重重。
《象辞》说光大父业(困难重重),施行之中未尽得当。
注释
①裕,发扬,光大。吝,艰难。②得,得当。《礼记?大学》“虑而后能得。”郑注“得,谓得事之宜
也。”
原文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①。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文
六五继承父业,博得了赞誉。
《象辞》说继承父业而博得了赞誉,因为继承了其父的美好品德。
注释
①用,利。誉,赞誉,这里甩如动词,犹博取赞誉。
原文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①。
译文
上九不服务于王侯,因为其人看重自身价值。
《象辞》说不服务于王侯,这种志趣可以效法。
注释
①则,榜样,楷摸,这里用如动词,犹言效法。
易经中的蛊卦主要讲什么
易经中的蛊卦讲的是养蚕
蛊卦辞蛊⑴元⑵亨⑶,利⑷涉⑸大⑹川⑺。先甲⑻三日⑼,后甲三日。
译文使养蚕业从开始就能通达顺利,其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涉及到广大地域的养蚕户,这就是管理好蚕宝宝蜕甲之前的三天,以及蚕宝宝蜕甲之后的三天这两个关键阶段。
注释⑴“蛊”养蚕。蛊蛊是会意字,繁体字写作蛊,由虫和皿组合而成,表示器皿中有很多虫子。(蚕就是在器皿中饲养的,见附列资料蚕知识简介)
⑵“元”第一,开端,开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⑶“亨”顺利,有利于取得成功。《后汉书》“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
⑷“利”重要的。《庄子•胠箧》“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⑸“涉”牵涉,牵连,涉及。陆机《文赋》“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⑹“大”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大”。《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⑺“川”“坤”之古字。地,大地。见《康熙字典》释“坤”《说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画六断也。(“巛”chuān古同“川”。《唐韵》川本字。《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坤,土也。”又帛书《易经》的坤卦就写成川卦。)
⑻“甲”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身上的硬壳。例如龟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耗白甲品羽。”王冰注“白色甲虫。”(蚕蜕称为甲)
⑼“三日”见附列资料蚕知识简介
附列资料蚕知识简介
蚕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四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蚕以卵越冬,春天桑树萌发时孵化成幼虫,幼虫食桑生长,经4天就眠蜕皮,25天左右开始结茧。两天后吐丝完毕,再经2-3天在茧内蜕皮化蛹。蛹大约经10天变为成虫,就是蚕蛾。雌雄蛾交尾产卵,随即死亡。
蚕就眠时不吃不动,表面是睡眠,实际是在蜕皮也就是脱去旧皮,换上新皮,以便继续生长。刚蜕皮的蚕叫起蚕,即睡眠后起来的意思蚕的幼虫期以就眠为准,分为五个龄期
刚从蚕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称为一龄蚕,大约吃3天桑叶后开始一眠,约眠1天。
第4天一眠起来后为二龄蚕,二龄约经两天半,开始二眠,约眠1天。
第7.5-8天二眠后为三龄蚕。三龄约经3天半,开始三眠,约眠1天,
第12天三眠起来后为四龄蚕。四龄约经4天,开始四眠,约眠两天。
第18天四眠后为五龄蚕五龄大约6-8天。
结茧前停止食桑,蚕体收缩半透明称为熟蚕。
第24天蚕宝宝开始结茧了。
蚕蛾出壳了尽是雌的结茧结束了。
通常还把一至三龄蚕叫小蚕,四、五龄蚕叫大蚕。
……。
余见
蚕宝宝是在饲养盒中饲养的,这就是“蛊”字的本意——器皿中有许多虫子。
蜕皮也就是脱去旧皮,换上新皮。节肢动物的皮称为“甲”见本经注释。
一龄蚕,大约吃3天桑叶后开始一眠。这就是本经所说的“先甲三日。”
二龄约经两天半,开始二眠。这就是本经所说的“后甲三日。”收起
易经解读之蛊卦
第十八卦《蛊卦》
蛊元亨,利涉在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解读《蛊卦》象征救弊治乱,拨乱反正从开始就很亨通,有利于涉越大河。不过,在做大事以前,要考察现状、分析事态;在做大事以后,要讲究治理措施,预计到后果。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解读《象辞》说《蛊卦》的卦象是巽(风)下艮(山)上,为山下起大风之表象,象征救弊治乱、拨乱反正。这时候,君子救济人民,培育美德,纠正时弊。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解读初六,挽救父辈所败坏了的基业,由能干的儿子来继承父辈的事业,必无危害;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只要努力奋斗,最终必获吉祥。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解读《象辞》说“挽救父辈所败坏了的基业”,表明其志在继承父辈的遗业。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解读九二,救治母辈所造成的弊病,要耐心等待,如果时机不成熟的话,就要坚守正道等待时机。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解读《象辞》说“救治母辈所造成的弊病”,刚柔适中,既要顺应,又要匡救,不可偏颇。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解读九三,要挽救父辈败坏了的基业,其间必发生失误,因而会产生懊悔,但不会有大的危害。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解读《象辞》说“挽救父辈败坏了的基业”,最终不会有祸害。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解读六四,宽缓地挽救父辈败坏了的基业,往前发展,必然会因耽误时机遗憾惋惜。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解读《象辞》说“宽缓地挽救父辈所败坏了的基业”,往前发展,难以达到挽救的效果。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解读六五,挽救父辈败坏的基业,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解读《象辞》说“挽救父辈所败坏的基业,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誉”,因为以美德继承父辈的遗业,总是会受到欢迎的。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解读上九,不侍奉王侯,超然物外,孤芳自赏,使自己的德行至高无上。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解读《象辞》说“不侍奉王侯”,这高洁的志向,可作为人们学习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