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风水有说法吗(拔牙风水上有说法么)
古人怎么理解“春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8年3月21日,是“春分”节气。
(3月21日,春分)
春分一般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此时的太阳由北向南,刚好移动到黄经0度,也就是说,如果从赤道上看,此的太阳正好在头顶上,人影消失。“人间最美春分后”,接下来的时令,草长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明媚,温暖宜人。
在最新一期(2018.03.22.)北晚“一方钩沉”专栏上,我将具体说说“春分”的来历,有兴趣的北京网友可以翻一下这期的北京晚报。
(大样,未校版)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没有立春那么热闹,但在气象学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与秋分、冬至、夏至一起,构成4大节点,从春分起,太阳顺次到达黄经0度、90度、180度、270度。
对此天文现象,古人观察得很仔细。汉代佚书《孝经纬》称“斗指卯,为春分。分者,半也,当(春季)九十日之半也,故谓之分。”
这就是“春分”的意思,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得更具体“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云。”
(春分是家事全面开始的标志)
上述涉及了古天文学概念,比较复杂,现代读者不容易搞清楚,这里简单说一下。大概唐朝时,出现了一套新的方位表达述系统,传统的八卦和十二地支、十天干表述法被打通、合并,从中选定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干、亥、壬、子、癸、丑、艮、寅共24 个字,表示不同的向位,形成一个较以前“四面八方”更为复杂、精确的“二十四山”时空系统。
(春分,半柄指向)
在此理论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圆形方位仪,可以简单而又直观地“看山”定位,这就是后世堪舆家常用的罗盘——看风水使用会有更复杂的系统,会在二十四山基础上,再等划出72份,称为“七十二龙”。如果你弄清了这个关系,就可以看风水了。
“二十四山”可推向位,当与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时候,又可断时序,依据北斗星“勺柄”的变化而来。斗柄被设想为指针,指向某字,就是某方向某位置,或某月某节气。
(海棠花为“春分花信”之一)
知道这个时空表达系统后,就容易理解“斗指卯,为春分”、“至卯而中分”这样的说法了北斗星的“勺柄”指向“卯”时,就是春分节气,系农历仲春二月。
而将“卯”与“春分”对应当是刻意为之,与春分前后植物长生是贴合的。
(卯,发芽)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同样的,“秋分”在二十四山上相对应的是“酉”字,“酉,就也”,意思庄稼成熟,万物已入。
古时“卯”、“酉”二字字型字型相似,一开一关,所以在植物生长上,春分与秋分形成“出”与“入”的关系;对动物而言,则是“生”与“死”。
(春分后采茶,为明前茶,最好喝)
西汉儒家董仲舒对二十四节气见解独特,其《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槛,故为暖热。”
对于“春分”的得名,董仲舒认为,“至于中(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
(春分后梨花开)
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法应源于此,董仲舒所谓“正东”相当于“子”位,是冬至节气,“正西”则是“午”位,乃夏至节气,春分正好位于二者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