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有传言司马光请客不多点菜又爱打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像四句古诗里所描绘的那样:“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
提到打包,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精打细算的日常小事。在古代,打包的行为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司马光为例,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儒家学者。
晚年的司马光在洛阳定居时,常常邀请朋友小聚。他的饭局有个特点: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他给这种回归真实的饭局取名为“真率会”,意在倡导真实、坦率的生活方式,不必铺张浪费。当饭局结束,桌上总会留下一些剩余的菜肴,而司马光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打包,带走这些剩余的美食。
有人可能会认为司马光小气,但在他的一生中,却从未对钱财有过丝毫的贪婪。他中进士后,一路晋升,但始终清廉自守。他的金银珠宝,一半赠予穷亲戚,一半捐给。他在洛阳购房时,甚至凑不够房款,需要同事接济。他的结发妻子去世时,更是卖地以支付埋葬费。如此有气概、视钱财如粪土的官员,怎可轻视他的行为呢?
司马光的打包行为并非出于小气,而是源于他的儒家思想和对古训的遵守。在古代,打包是宴请中的一种传统礼仪。天子宴请外宾后,会打包剩余的酒菜送给宾客;亲朋好友聚餐后,也会将剩余的饭菜带回家。这是一种避免浪费、尊重食物的表现。
遗憾的是,除了司马光这样的文人墨客,大多数宋朝人却逐渐忘记了这些优良传统。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化、没有钱财的市井阶层,更是对打包行为嗤之以鼻。
曾有一名儒生赴宴,见席上有剩余的半只鸭子,想打包带走。他偷偷用荷叶包裹,藏进袍袖里。临别时袖子一松,鸭子掉了出来,引得众人嘲笑。但我却认为,那些嘲笑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他们嘲笑的不是一个儒生的节俭行为,而是对一种传统美德的漠视和遗忘。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传统的打包文化。这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一起跟随司马光的脚步,回归真实、坦率的生活方式,珍视每一份食物,拥抱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