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及其小品应是“兼好兼恶”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关于艺术表演的理解与解读总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差异。以韩再芬的言论为例,她坚守黄梅戏艺术阵地多年,对于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持批评态度,认为它们不注重思想内涵和缺少价值观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则在新华网的一次访谈中表达了对小沈阳节目的不同看法,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之归为低俗,而应看作是通俗。
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源于对表演模式、表演文化、表演概念以及表演诠释的不同解读和感受。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我们允许并鼓励各种声音的存在。正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表演也应该允许不同层次和受众的存在。
关于艺术还是低俗的问题,这并不是单纯的黑白分明的问题。任何一种表演都是表演者汗水和心血的结晶,都值得平等尊重。黄梅戏的高贵与否,行业内的专家如韩再芬自然有他们的判断。将心比心,小品也是小沈阳的心头之好。在小沈阳的眼里和心里,他的小品永远是最美最好的宝贝。这就是“行业母性”。
对于小沈阳和其小品,是通俗还是低俗,有无价值观念,注不注重思想内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小沈阳和他的小品确实火了,给人带来了快乐和愉悦。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我们不能只听一个人的否定或一个人的肯定。要知道,一面之词是不足信的。在这个时代,“一言堂堂主”早已绝种。
这让我想起了《论语》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大多数人喜欢或厌恶某个人或事就盲目地跟随。在任何圈子中,“皆好”和“皆恶”都是不正常的,有“兼好兼恶”才是合乎情理的。否则,很容易出现盲目的崇拜或疯狂的亵渎。
对于韩再芬的言论,我不能妄言其“客观质量”和“职业水准”。但我要说,这种声音的存在并不只是韩再芬一个人的观点,可能代表了一部分人或大部分人的想法。其实,对于这些声音,对小沈阳来说并不是特别致命的。最为致命的可能是如果没有了这类声音,没有了这类质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小沈阳和其小品可能会走向“皆恶”的境地。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各种声音的存在,因为这正是艺术和社会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