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五吉凶

取名字 2025-03-21 08:26宝宝取名www.mhkrcw.com

腊月廿三祭灶仪式,是在晚上举行的。这一天,小年即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来临,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子。民间有着“二十三,糖瓜粘”的俗语,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活动。关于祭灶的具体日期,存在着“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进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习俗。过去,几乎每家每户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他被尊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饮食,被视为一家之保护神而备受崇拜。灶王龛大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奉着灶王爷的神像。

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灶王爷便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并监察一家之善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人们称这个送灶神的仪式为“送灶”或“辞灶”。据信,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的命运。灶王爷的汇报对一家人来说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

送灶的仪式多在黄昏入夜之时进行。一家人会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奉上用饴糖和面制成的糖瓜等。人们会用饴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他甜言蜜语;有的地方还会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有的地方还有乞丐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来换取食物的风俗。鲁迅曾写诗描述过送灶习俗和供品黄羊的典故。唐宋时期祭灶的供品非常丰富。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密切相关。因为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会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而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间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而对灶王爷来说则称为“接灶”。一般来说接灶的仪式要比送灶简单得多。除了这些仪式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灶王爷来历的悠久传说和多种说法。在中国各地的汉族民俗中,“跳灶王”与“打灶王”活动因其独特的地域性而别具一格。“跳灶王”,源自古代的“驱傩”,主要是乞丐们在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进行的闹门活动,他们扮成灶公灶婆,手持竹枝,穿梭于门庭之间,既是为了乞钱,也有驱邪的寓意。这一传统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盛行。

祭灶节是汉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饺子,寓意着送行饺子迎风面的美好愿景。而在山区,人们更偏爱糕和荞面的美味。晋东南地区则有着吃炒玉米的习惯,人们喜欢将炒玉米与麦芽糖结合,制成香甜酥脆的美食。

虽然腊月20并不是特定的节日,但在中国农历中却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腊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腊月20标志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开始忙碌于大扫除、购买年货、贴春联等习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也是传统节目和庆祝活动开始的时间,灯会、花市、庙会等活动的热闹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是祭祀较多的月份。岁末十二月因处于新旧交接时段,因此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在择吉方面,人们会先看日子与岁干的冲合关系,再查看日子是否带有凶神恶煞,最后选择宜忌符合的日子进行活动。一天中的24小时被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吉凶之分,因此人们都会选择吉时避开凶时。

汉族的民俗活动和农历十二月传统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择吉方面更是讲究,从岁干冲合、日子清净与否到选择良时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opyright@2015-2025 www.mhkrcw.com 买房风水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