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编周易源流与传承脉络
《周礼》中记载了大卜掌管的三易之书《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种经典的经卦都是八个,变化各有六十四别。
据陆氏德明所述,宓牺氏通过观察天文、地理,研究鸟兽纹理与地理适宜性,从中获取灵感,创制了八卦。这些八卦经过重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据传,文王被拘于里时,创作了卦辞,而周公则为之撰写了爻辞。孔子为易经增添了《彖辞》、《象辞》等十翼,使之更加完善。班固提到,孔子晚年对易经极为喜好,多次研读并为之作传。
从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开始,易学的传承未曾中断。尽管秦时焚书坑儒,但易经因其卜筮功能得以保存。汉兴时期,田何传授的易学成为主流,其后衍生出施氏、孟氏、梁丘等不同的易学流派。
施雠在传授易学时,重点培养了张禹及琅琊鲁伯等人。孟喜从田王孙学习易经,并善于以礼经、春秋为辅助。孟喜的易学传承了同郡白光及沛翟牧等人。梁丘贺师从京房,后更事田王孙,其学问传授给了五鹿充宗及琅邪王骏等人。
费氏易经传授给琅邪王璜,形成了独特的费氏学。费氏学以古文字为基础,被称为古文易,它只通过《彖》、《象》、《系辞》、《文言》来解读上下经。
在汉成帝时期,刘向研究易经,发现各种易家学说都源自田何、杨叔元、丁将军等,大义基本相同。刘向还用中古文《易经》来校对比施、孟、梁丘三家的《易经》。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了许多易学家及其传承。如京兆陈元、扶风马融等人,都传承了费氏易。与此沛人高相也研究易经,他的易学专门讲解阴阳灾异。在汉朝初期,易杨氏博士得以立项,而费氏和高氏则只在民间流传。
永嘉之乱后,许多易经流派遗失,只有郑康成和王辅嗣的注解流传下来。孔颖达对易经的起源与演化有深入的理解,他详细阐述了《周易》的起源及演化过程。关于重卦的人,虽然学者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今天依据王辅嗣的观点,认为伏牺重卦更为贴近事实。伏牺画卦的目的是为了垂法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德逐渐浇薄诈伪,因此创作了《系辞》以阐明道理。《周易》虽有多种解释和观点,但更多的只是繁琐而无实际用处。关于《彖》、《象》等十翼的归属普遍认为出自孔子之手。孔颖达指出费氏在初变乱古制时改变了经传秩序后被儒生效仿导致混乱。至于六十四卦名的起源并非文王所创而是早有流传的观点也得到了证实。关于六十四卦的起源,有着一段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据传伏羲时代已经出现了六十四卦的自画。从先天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似乎在讲述着一种天地万物的演变与哲理。另一种观点则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些卦名的由来无法确考。无论其具体起源如何,这些传承千年的古老文献,如同人类智慧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思想的深邃与博大。它们是我们探索古代文明,理解人类精神历程的重要窗口。每一卦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感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