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经,这是一些你应当了解的基本信息。
易经包括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连山》和《归藏》已失传,如今仅存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部阐述变化的书籍,长期以来被用作“卜筮”,也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人对天地万象的观测。他们依据日月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产生了阴阳的概念。阴阳最初起源于天地的混沌状态,古人称之为“太极”。阴阳被称作“两仪”,通过符号阳爻“”和阴爻“-- --”来表示。阴阳爻的叠加产生的图形被称为“四象”,而“四象”再与阴阳爻重合,就得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卦”。八卦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古人用八卦的形态来揭示和展现阴阳相生相克以及天地万事万物的关系。
相传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他根据日月星宿的分布,画出了八卦图。这是一张先天八卦图,其中乾坤相对,艮兑相对,震巽相对,坎离相对。这张图囊括了天地和方位,同时用能量关系做了描述。到了商代以后,这些能量关系又被具体化为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先天八卦图本身是一张包含日月运行和季节变化的全息图,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人和事物在这个坐标系中的变化,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成为知过往而鉴未来的预测手段。
易经的名称由来与八卦的核心阴阳有关。“易”字上面是一个日字,下面是一个月字,易经由此得名。其发展阶段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伏羲所创的《连山》,其特点是具备阴阳、方位概念,以及天地间坐标系和能量转换概念,并已用于预测;其次是商代的《归藏》,周文王在继承八卦内涵的基础上,排卦方式有所变化;最后是周朝的《周易》,周文王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配有卦辞、爻辞。
《周易》与《连山》、《归藏》的主要区别在于,《周易》在八卦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得到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对应的卦辞和爻辞。这些爻辞和卦辞,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易经语言的关键,使得易经的预测和解析更为精准和深入。在古老的文化传承中,文王八卦以其独特的智慧绘制了新的八卦图,被称为“后天八卦图”。这一设计背后的理念,在《周易--说卦传》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万物生长、发展、收获、贮藏的周期律动,在这周天360日的时光流转中得以体现。八卦,每个掌管45日,其转换点恰好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构成了一幅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这幅图,凝聚了文王深厚的智慧。
我们所知的《周易》书籍,与周文王时期的“周易”存在重大差异。被称为“周易”的这部著作,实因周文王的创新与发展而得名。《周易》这部书籍并非仅包含周文王时期的易经内容,而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和全部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相传为周文王所著。而第二部分名为《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这部分内容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这部书籍却忽略了上古至周文王的易经发展过程中的预测基本方法,只在文中简单提及早已不再使用的上古时代用蓍草占卜的方式。这使得后世在学习和研究易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周易》中,还流传着许多名言警句,如“亢龙有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些警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从易经的内涵中汲取智慧。
《周易》与《道德经》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关系。《道德经》可以视为解读易经的百科全书。易经中的太极、两仪等概念与老子的“道”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的《道德经》根据易经中的天地自然信息和规则,阐发了人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种深厚的联系使得两部著作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第十句揭示: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深厚联系
在古老的智慧中,《黄帝内经》与易经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宏大画卷。在这部医学巨著中,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被巧妙地运用,将人体视作一个小宇宙,以揭示人体世界的奥秘和规律。
在《黄帝内经》的篇章里,先辈们以易经的哲学思想为基石,对人体世界进行了深度的度量与描述。他们透过阴阳五行的视角,解析了人体的生理构造,以及生命的律动。通过这种理解,医生们得以对人体疾病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提出生命系统的保健和维护之道。
这部古籍的深奥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融合了哲学、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典籍。易经的智慧在其中贯穿始终,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