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命套路
人工智能,通常被简称为AI,致力于揭示智能的本质并创造出能以人类智能相似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近年来,AI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中甚至出现了令人惊讶的“AI算命技术”。
“AI看相算命”基于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扫描并对比面部特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针对特定的面部特征生成不同的分析结果。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渠道,上传正面照片后等待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只会显示部分测试结果,若想查看完整内容,则需要付费。
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AI算命”其实只是披着科技外衣的吸金产业。它们背后的“AI算命”面相分析结果都是提前编制好的模板,而且测试结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即使你两次上传同一张照片,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对此,我们消费者应以娱乐的心态对待,不能过于认真。对于提供“AI算命”服务的软件平台,我们必须加强监管。因为这些平台往往是无证经营或打着咨询的旗号进行违规经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算命行业也转移到了线上。在淘宝搜索“算命”,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热门店铺的累计销售量惊人。有些人花费上百元加入大师微信,寻求一对一的命运解读。手机应用平台上还出现了各种号称AI解读面相的软件,只需上传照片,即可花费很少的费用解读命运密码。
网络算命的实质其实就是传统的算命方式结合互联网,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一些固有的套路和伎俩。许多网络算命平台利用一些笼统的人格描述和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吸引用户。一些微商还将网络算命作为引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算命行为并未被法律明确禁止,可以归入信息咨询的范畴。也有一些行为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甚至涉嫌诈骗和强制消费,侵犯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处于法律的边缘地带。
关于网络算命,还存在许多法律疑问等待解答。例如,网络算命是否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哪些行为属于封建迷信活动?网络算命的法律边界和底线在哪里?网络算命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经营行为?从业者是否需要取得规范的市场主体资格并履行相关义务?等等。现有的法律法规可能与此有一定的交集,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因此我们在享受网络算命服务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防止上当受骗。(11月12日《工人日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算命大师”也开始借助高科技、智能化手段进行远程咨询、软件看相等活动为人们求财问媒、祈福消灾提供便利但这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话术和套路进行诈骗强制消费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之心对待网络算命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平台的监管力度以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当前,网络算命行为逐渐兴起,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对此类行为进行判定时却显得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制约性。在这个背景下,法律应当清晰回答关于网络算命的诸多法律疑问,对网络算命行为进行有效调整,避免其游离于法律和监管的视野之外。
鉴于网络算命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数额巨大,涉及众多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其中不乏法律边缘行为甚至侵权行为。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网络算命行为进行“法律命”的审视。
我们必须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明确将网络算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确立其法律属性和行为属性。还需要划定网络算命的明确边界和禁区,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应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好地规范网络算命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算命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需要法律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管。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为网络算命行业注入更多的法制元素,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