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吉凶日
圣严法师论佛教的正信与民间信仰交融之精髓
佛教,日日夜夜都在弘扬其深厚的教理,时时刻刻都在传递其慈悲与智慧。阿弥陀佛!一切随缘,自在心生。
说到正信的佛教,其本质并没有正信与迷信的区分。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的,那是一种充满智能、仁慈、光明、清凉、安慰的言教。正是基于这种言教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才是真实的佛教。
所谓正信,便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永久的性质、普遍的存在、必然的趋势。这也就是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将如此。
我们必须承认,正信的佛教在中国,尤其是大乘教流行地区,一直被山林的高僧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民众往往在三教混杂的信仰观念中生活,比如对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这些并非佛教的教义。
那么,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呢?民间信仰是与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各个民族自文化开始以来就普遍存在。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扰、纠纷或折磨,无法以人的体能和智能解决时,便会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佛教并不主张此类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尤其是宋以后,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的概念不再明确区分。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等人员,以及灵签等道具,请来无名鬼神为民众决疑指点。而佛教则主张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
那么,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呢?这应着重于对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对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的。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所有的诸大菩萨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
再深入来说,作为一个佛教徒,若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应信仰三宝,为学佛、修法,学习佛的慈悲与智能。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常生活中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都能帮助成就现实的利益。
十殿是民间流传主管地府的十个掌控者,其说始于唐末,与佛教的护法神有关。但在真正的佛教中,我们并不崇拜多神,而是信仰唯一的三宝佛、法、僧。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十殿是地府中的重要神灵,分管不同的职责和地域。他们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等十位。这些形象生动,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职责。正统佛教中原本没有十殿之说,后期结合民间信仰归入佛教,道教也沿用了这一说法。
一殿秦广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功过参半者会被送往第十殿重新投生,经历善恶的轮回。形象特征是豹眼狮鼻,长须头戴方冠,手持笏板。
二殿楚江王,三月初一日诞辰,掌管活大地狱和其他十六小地狱。伤害他人肢体、奸盗杀生的人会被推入此狱受苦。形象特征是短脸阔口,头戴冠冕,身着长袍。
以此类推,接下来的如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等,分别掌管不同的地狱和职责。他们的形象和诞辰也各具特色,从大足石窟石山的第九龛可以看出他们的形象特征。这些各司其职,确保地府的秩序和鬼魂的轮回转世。在佛教和道教中,他们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十殿的故事和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广泛,被视为守护地府的神灵。他们不仅管理着鬼魂的轮回转世,还维护着世界的秩序和正义。这些形象丰富多样,性格各异,共同构成了中国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对于信仰者来说,了解这些的故事和形象,可以感受到神秘的地府世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十殿的存在,也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求来世安康。
转轮王薛作为第十殿的,四月初十七日诞辰,专司核定善恶鬼魂的等级,并发往四大部洲投生。他的职责是确保投胎的公平和秩序,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得到应有的报应和轮回。他的形象特征为老者形象,连鬃长髯,头戴方冠,身着长袍,怀中抱笛板。转轮王的存在,让人们相信即使死后也有公正的审判和轮回的机会。形象之中,短须男子双手捧笏,此形象源于大足石窟石山第九龛的雕刻。
天仓日,又称添仓日或填仓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这天庆祝。在这个清晨,太阳尚未露面,农民们便在自家的院落里,以草木灰或烧火灰绘制出几个硕大的圆圈。这些圆圈的中央,摆放着各种谷物与杂粮,象征着今年的五谷丰登,祈愿风调雨顺,寻求上天的庇佑。随着鞭炮声声,这个节日便拉开了序幕。过完天仓日(紧接着还有二月二的龙抬头),仿佛标志着新年的尾声,人们将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之旅。
至于地仓日,我暂时无从得知其具体内涵。按照农历的历法规律,既然有天仓必有地仓,地仓日也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意义。
再来看天地仓开日,《寿康宝鉴》中提及的日子包括:正月二十五、三月二十、四月十六、四月十八、五月十一、六月初六、十一月十一以及十二月初六。这些日子在传统文化中,或许有着特殊的开启天地仓库的寓意,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