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自己的音乐吗
佛教歌曲中的绝美之作,你听过哪些呢?这是十首广受欢迎的佛教歌曲:《心经》、《大悲咒》、《浴佛歌》、《禅境》、《禅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大明咒》、《回首》、《楞严一笑》、《菩提心》。它们用音乐传达着佛教的智慧和宁静。
其中王菲的《心经》空灵飘渺,如同佛教中的“四大皆空”;齐豫的《大悲咒》、桑吉平措的《浴佛歌》、《禅境》和《禅韵》等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刻,让人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李娜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佛教歌曲,而延参法师的《回首》则以形象的艺术表达了佛教的深奥哲理。黄帅的《楞严一笑》和张津涤的《菩提心》则是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说到中国宗教音乐现状,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是其中两大主流。近年来,专业音乐团体开始将佛教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语言结合,推出新的音乐作品,为传统宗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道教音乐也在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以吸引新一代信众。
寺庙的音乐中,有一种被称为“梵呗”的音乐形式。它源于印度,是佛教徒在宗教仪式上颂唱的颂歌。梵呗是佛教音乐的精髓,是佛教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梵呗的起源发展,传说最早是三国时期一些来自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带来的印度佛教音乐。然而这些异国风味的梵呗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的陈思王曹植,他根据《瑞应本起经》写成的梵呗流传后世。
这些佛教歌曲和梵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厚,每一首歌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用音乐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敬畏,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这些歌曲的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鱼山深处,魏国的陈思王曹植曾深深迷恋于声律,他在游鱼山时听闻岩谷水声,继而将这种美妙旋律与经文结合起来,创立了梵呗之谱。据释慧皎的记载,他的这一创举奠定了东土梵呗的基石。这一音乐传统,源于印度,却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曹植的音乐天赋令人赞叹。他巧妙地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相结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更加和谐流畅。他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结合新制偈颂的方法,解决了梵音与汉语结合时的难题。他的创新不仅使佛教音乐更加贴近百姓,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在他的引领下,历代僧人们开始尝试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创作新曲,使得梵呗音乐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随着历史的推进,梵呗在中国经历了繁荣与发展的道路。在隋唐时期,佛教俗讲音乐盛行,西域的梵呗也逐渐传入汉地。这些传入的音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梵呗的内涵。还有从其他佛教国家传入的佛曲梵呗,有些还被朝廷乐府所采纳。这些传入的音乐对中国梵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现今常用的梵呗中,南北曲调近二百曲,如《挂金锁》《豆叶黄》《望江南》等都是最常见的。近年来,佛教音乐团如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的团体,都在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他们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乐器如电子琴等融入佛门梵呗。这一古老的佛教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挑战,但只要佛界及音乐界等各界同仁共同努力,它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
唱诵梵呗不仅具有深远的宗教意义,还有诸多实际功德。《十诵律》中提到,听梵呗有五利: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怠、音声不坏、诸天欢喜。《长阿含经》中描述了梵音应具备的五种清净特质:其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和周遍远闻。梵呗的伴奏主要以法器为主,如磬、铛等,同时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
在寺院中,梵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以及道场忏法。在这些法事活动中唱诵梵呗称为作梵。佛教认为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近世在讲经传法时已经将传统的梵呗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适应现代的需求。如寺院现在使用的《钟声偈》等就是其中的一些改革成果。曹植的创世之举为我们奠定了这一美妙的传统艺术,历经千年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中国梵呗是佛教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传统艺术,努力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六时行道梵呗,自古以来为各宗派共同遵守的仪式。无论属于哪个宗派,都持诵着朝暮课诵。遇到朔望日、佛菩萨祖师的诞服及纪念日等特殊日子,会在功课前或中间增加梵呗。六时行道梵呗中,最流行的是六句赞和八句赞。
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构成,因此又被称作六句头赞。在北方,还有一种赞谱名为《迓古令》,共有十条赞词,也被称为十供养赞。每条赞词都对应一种供养物,如香、花、灯等。第一首《清净妙香》由四句共二十字构成,可以使用六句赞谱来唱念。八句赞则由八句赞词组成,常在诵经之后、法经中间唱诵,也被称作大赞。比如《三宝赞》《弥陀赞》《观音赞》等都是八句构成。
道场忏法的目的在于教化世俗大众,因此其仪式尤其重视歌咏赞叹。最常用的忏法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梁皇宝忏》等。在这些佛事活动中,梵呗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以《四大祝延》《八大赞》为主。佛教徒在每堂忏法结束时,会加入俗调赞词,感慨人生无常,劝导世人早日觉悟,如《青山无雨叹人忙》等。
经过历代高僧的倡导,赞呗在许多宗教仪式中被广泛应用。讲经时必须使用赞呗,这类赞呗一般于讲前讲后演唱。据记载,讲经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赞呗。六时行道也必须使用赞呗,这是各宗派共同遵守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课诵仍可见其遗风。道场忏法因其旨在教化世俗大众,所以其仪式更加重视赞呗。一般斋会时也常行赞呗,可见赞呗在民间十分盛行。
赞呗传入中国后,因地域广大而有所差异,大体分为南北两派。唐代道宣记载:“地分郑卫,声亦参差。”宋代赞宁也指出南北梵音各有特长,这是由于授受渊源不同造成的。
就赞叹文本而言,唐代以前主要流行《如来呗》、《云何呗》和《处世呗》三种。其中,《云何呗》与《处世呗》在元代仍然流行于寺院。但近世讲经时已改唱《钟声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两个赞呗。后世的课诵、祝延等时举唱的赞呗,一般最为流行的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韵调流行最广,多于法事开始时唱诵,目的是启请诸佛。自古以来,佛教音乐一直是佛教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三宝赞》、《弥陀佛赞》、《药师佛赞》等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颂扬。八句赞,往往在诵经之后或法事中间被唱响,其美妙旋律,至今令人陶醉。近现代的佛教寺院,在佛诞、安居等重要时刻,都会唱起“四大祝诞”、“八大赞”等歌曲,以表达信徒们的之心。这些歌曲在唱念时,通常只采用点板记谱,配以铛铪等敲击乐器,虽无固定规则,但音量与音准以及旋律的过板,都恰到好处。
在公元230年,曹植登山鱼山,听闻岩洞内传出梵音歌唱。他被这美妙的音调所吸引,便依据《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形成了被誉为第一呗的“鱼山梵呗”。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1996年,日本东寺真言宗的中国鱼山参拜团来到山东东阿县,参拜了曹植的陵墓,并示范演奏了曹植创作的佛教音乐鱼山呗。这一传统源于1200余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当时日本真言宗创始人弘法大师空海将鱼山呗带到日本,流传至今。如今,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派出友好代表团来中国参拜,充分展现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
在大家的关心与努力下,鱼山梵呗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将其命名为“梵呗祖庭”,同时得到了多位长老的关注。少林寺曹洞正宗的释永悟禅师持戒修行,农禅并重,率众弟子以“音声做佛事,用梵呗唱和谐”为宗旨,共同弘扬人间佛教。2006年,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成功举办,吸引了日本、美国、台湾等地的交流,使梵呗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2008年更是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至今,鱼山梵呗已兴盛世界,备受瞩目。
在距今1777年的今天,梵呗寺住持永悟法师在东阿迎接了全国佛教界、学术界、文艺界等5000余人的朝山法会。由山东省佛教协会、中央音乐学院、鱼山梵呗寺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盛况空前。永悟法师还曾赞颂曹植与王植公:“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这些美好的赞颂之词被载自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的《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