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视角探索易经的奥秘
易经,作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研究。自汉代以来,易学在中国兴盛,历代学者对其深入研究,使其成为了科举取士的必修课。尽管易经的各个方面都被研究过,但仍有许多未被发掘的秘密。
今天,我要斗胆提出一个初步的发现: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有些实际上是对梦境的描述。更进一步说,我假设易经的一个来源是占梦著作,其中的大多数卦辞、爻辞以及对梦的占断,都是源于对梦的记录和解读。这种占梦的方式,与龟占、蓍草占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易经的丰富内容。
尽管这个发现看似简单,但却几乎被过往的学者们忽视。这种情况在科学发展史上并不罕见,许多大科学家往往无法看到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被固有定势所限制。
如果我们抛开千百年来对易经的注解、评论和演绎,以看待古代卦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它,那么这个包含占梦内容的论点就很容易被接受。不用占梦书来解释,许多经文将无法理解。
易经包括两部分:经和传。经由六十四个卦以及附带的卦辞、爻辞构成。据说这些是在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时所著。而传则是孔子读易经时的读后感,对于理解易经的起源,传的可靠性较低。
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某个形象或事件的描述,另一部分是吉凶的占断。例如,“履虎尾,不至人,亨”(履卦卦辞),前半部分描述了一个场景,后半部分则给出了吉祥的占断。
大多数卦辞只有详细的占断,而没有前一部分的描述。例如,“乾;元,亨,利,贞。”(乾卦卦辞),并没有描述任何形象。大多数爻辞都有前半部分的描述。例如,“枯杨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卦九二爻爻辞),前半部分描述了一个场景,后半部分则给出了吉祥的占断。
如果我们从龟占或蓍占的角度来看易经,可能会认为卦辞爻辞应该没有前边的描述部分。易经的编著者为何要在其中加入一段描述呢?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一是龟壳烧出来的形象;二是实际发生的事或是当时占卜者实际看到的形象;三是一个比喻或者是一个梦。
我们相信,易经的编著者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上这样一段话。那么这段话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通过对梦境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窥探到易经更深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