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的由来
中国的结绳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古老的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迹中,便发现了骨针的存在,这无疑宣告了简单的结绳与缝纫技术已经初见端倪。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结”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实用的技术从许多史料和传统习俗中都可以找到佐证。比如,《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战国时期的铜器上仍留有结绳的形状,可见绳结曾被用作重要的记忆工具,可以说是文字的前身。
服饰中的结绳艺术也极为丰富。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钮扣、拉链等配件,为了牢固地系好衣服,人们选择使用衣带打结的方法。中国人一向有佩玉的习惯,历代玉佩上都会钻有小圆孔,以便穿过线绳,将玉佩系在衣服上。还有一种成套的玉佩,由多种不同的玉佩组合而成,其连结当然也离不开绳结。
在古代生活中,绳结的应用相当广泛。例如,印钮和镜钮是古人习惯将印鉴或镜子系节佩挂在身上的物品,汉印和古代铜镜都带有印钮或镜钮,可以系上绳子方便携带。同心结也是古人表达相爱情愫的一种方式,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美其名称为同心结。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画作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妇女装饰中的绳结艺术。
到了清代,绳结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样繁多、名称巧妙,简直可将这种优美的装饰品视为艺术品。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描述宝玉与莺儿商谈编结络子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结子的用途、饰物与结子颜色的搭配以及结子的式样名称等问题。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许多传统文化未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扬,中国传统的编结技艺逐渐式微。编结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无法长久流传。如今所能找到的附属于器物上的绳结,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遗物。
但幸运的是,中国结艺并未完全消失。在现今的工艺品、装饰品甚至日常生活中,我们仍能看到中国结的踪迹。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今已被视为一种文化遗产,并逐渐得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