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话剧“六连放” 均改编自著名经典
在舞台艺术的当代潮流中,若还有人质疑原创力量的匮乏,那么即将在国家大剧院掀起狂潮的六部话剧,无疑是最佳的证物。这些作品,从8月至9月,将逐一呈现,包括台湾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国家话剧院的明星版《红玫瑰与白玫瑰》、《理查三世》和新作《活着》,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12个人》和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这些剧目各自精彩,无一不是实力与魅力的结晶。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畅销小说《相约星期二》,由台湾艺术家金士杰与鬼马主持卜学亮联手演绎。仅两位演员,便成功在两岸创造佳绩,小说原著的火爆可见一斑。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早已口碑载道。全剧运用古老的希伯来语,在童话般的世界里演绎极致的悲伤。意向丰富的表现方式,将“向生而死”的生命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欢愉中感受生命的深沉。
今年备受瞩目的话剧作品《活着》,无疑是文学与戏剧的跨界盛宴。原著以普通人的悲剧勾勒出历史沧桑的中国,而舞台首秀则将展现生活最深处的生命意志和决绝姿态,极具史诗气质。
田沁鑫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细腻精致,旧上海的家长里短和情爱被旗袍女郎演绎得栩栩如生,形式感让全剧不显沉闷。
王晓鹰版的《理查三世》则打破了莎剧的传统,中国元素的融入和角色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在导演王晓鹰看来,肢体的残疾并非邪恶的象征,真正的邪恶源于人性的欲望和野心。
海派话剧《12个人》改编自经典电影《十二怒汉》,是一场法庭外的激辩。12个职业各异的男人聚在一起,为决定一个生命的生死展开封闭式谈话。看似充满法律气息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人性思考。这些作品,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对舞台艺术原创乏力的有力回应。